被火焚燒;他們都必困乏。
世界上的大城市像羅馬,耶路撒冷,雅典,大馬色等等都曾遭受到和巴比倫同樣的毀滅,豈不是又都被建造起來了嗎?但是聖
經卻只說巴比倫城永遠沒有人煙,世世代代都沒有人居住。
海灣國家Gulf States
阿曼海岸
海灣國家是指阿拉伯半島瀕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的一系列國家,包括
北部之科威特Kuwait、巴林Bahrain、卡塔爾Qatar、阿拉伯聯合王國United Arab Emirates(建國前分為七國,統稱「特魯西爾諸國」Trucial States)
南部之阿曼Oman。
在中古時代本地區原屬阿拉伯統治,但在8世紀和9世紀,在本地區南北部出現由「異端」教派建立的獨立政權,這兩個政權分別
伊巴德Ibad派建立的阿曼王國
卡爾馬特Qarmat派建立的卡爾馬特共和國。
「特魯西爾諸國」包括:阿布.扎比Abu Dhabi、迪拜Dubai、沙迦Sharjah、阿治曼Ajman、哈伊馬角Ras al-Khaimah、烏姆.蓋曼Umm al-Qaiwain、富查伊拉Fujairah。
也門Yemen
上古時代便出現馬因Main
薩巴Saba
希木葉爾Himyar等古國
其後為阿拉伯征服。
9世紀起也門部分地區脫離阿拉伯統治,此後出現多個地方割據政權(註)。
17世紀北也門終統一於卡西姆政權,至1926年此政權正式定名為北也門Northern Yemen
至於南也門,由15世紀起此地區先後形成十多個小王國,其後為不列顛陸續征服。
1962年北也門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政府。
而南也門亦於 1967年廢除各土邦,合併成立南也門Southern Yemen
1990年南、北也門實現統一。
註:這些割據政權包括:齊雅德Ziyad、扎比德Zabid奴隸政權、納查赫Najah、馬赫迪Mahdi、雅法爾Yafur、拉西德Rassid、蘇萊哈Sulaihi、拉蘇里Rasul、塔希爾Tahir、卡西姆Qasim等政權。
阿拉伯Arabia
早在伊斯蘭教創立之前,阿拉伯人便在阿拉伯半島北部建立多個政權,
包括:奈伯特Nabatea、萊赫米Lakhmid、肯德Kindah、加沙尼Ghassani。
敘利亞-巴勒斯坦又稱大敘利亞Greater Syria,包括Syria、Lebanon、Israel、Jordan四國和Palestine地區。
早在公元前3千紀和2千紀,本地區便出現眾多城邦和小國(註1)。其後赫梯Hittite人和阿拉姆Aram人相繼在本地區建立眾多城邦(註2),希伯來Hebrew人亦建立以色列王國(其後又分裂為以色列和猶大Judah兩國),形成本地區小國林立的紛亂局面。
前4世紀本地區為馬其頓征服。但在馬其頓分裂後,本地區成為敘利亞王國(塞琉古Seleucus王朝),埃及(托勒密Ptolemy王朝)長期爭奪的對象(註3),至前1世紀本地區為羅馬征服。
註1:按地區劃分,這些城邦和小國包括:
敘利亞的埃勃拉Ebla、瑪里Mari、哈勒布Haleb;黎巴嫩的腓尼基Phoenicia 烏加里特Ugarit、比布勒斯Byblos、西頓Sidon、推羅Tyre;
位於今以色列-巴勒斯坦的迦南Canaan 以東Edom、亞們Ammon、摩押Moab。
註2:
赫梯原為小亞細亞的強國,
約前1200年赫梯滅亡後,赫梯人在小亞細亞東南部和敘利亞北部建立眾多城邦,較重要者:
阿爾帕德Arpad、提爾.巴爾西普Til Barsip、卡爾基米什Carchemish、哈馬思Hamath等。
前10世紀阿拉姆人入侵敘利亞北部,推翻赫梯人之勢力,並建立眾多阿拉姆城邦,較重要者:
比特.阿古希Bit Agusi(前身為阿爾帕德)、比特.阿迪尼Bit Adini(前身為提爾.巴爾西普)、佐巴Zobah、大馬士革 Damascus等。
註3:前2世紀敘利亞國勢衰落,分裂為安條克八世Antiochus VIII和安條克九世Antiochus IX兩個並立的王系。同時猶太Judaea地區亦爆發起事,脫離敘利亞獨立。
註4:11-12世紀敘利亞之伊斯蘭割據政權包括:米爾達斯Mirdas、敘利亞塞爾柱Seljuk政權、布里Buri等政權;而四個「十字軍政權」 則為安條克Antioch、埃德薩Edessa、耶路撒冷Jerusalem和的黎波里Tripoli。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匯合處.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在古代稱Mesopotamia,亦稱兩河流域地區,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早在公元前3千紀,便出現蘇美爾Sumer人*城邦。
繼蘇美爾人後,塞姆Semite人 古提 Guti人 胡里Hurri人等亦先後遷入兩河流域,建立Akkad、Assyria、Babylon等政權,稱霸兩河流域。
前10世紀起亞述和新巴比倫New Babylon,先後在西亞地區建立霸權帝國。
但從前6世紀起,本地區先後為波斯、馬其頓、敘利亞、羅馬、帕提亞、阿拉伯等強國征服。
*包括烏爾Ur、拉加什Lagash、烏瑪Umma、烏魯克Uruk、基什Kish等。
希臘人城邦,前4世紀本地區被併入馬其頓版圖。
馬其頓衰落後,本地區出現一系列希臘化政權,其後被併歸羅馬(羅馬分裂後被劃歸東羅馬)。
註:希臘人城邦: 包括愛奧尼亞Ionia地區之米利都Miletus、以弗所Ephesus以及羅德斯Rhodes 、薩拉米Salamis(位於塞浦路斯島)這兩個海島城邦。
註:希臘化政權: 包括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本都Pontus、比提尼亞Bithynia、亞細亞Asia、帕加馬 Pergamum、太陽Solar國、科默吉尼Commagene、加拉太Galatia等。
小亞細亞Asia Minor(古代又稱安納托利亞Anatolia)包括土耳其Turkey,塞浦路斯Cyprus兩國.
本地區早於前2千紀便出現赫梯Hittite王國,其後成為西亞地區強國。
赫梯衰亡後,外族相繼遷入小亞細亞,先後出現弗里吉亞Phrygia、呂底亞Lydia等王國.
亞美尼亞Armenia,包括亞美尼亞共和國(東亞美尼亞),土耳其轄下之西亞美尼亞地區。
在上古時代,本地區先後出現烏拉爾圖Urartu、阿拉拉特Ararat、亞美尼亞、蘇菲那Sophene等政權。
高加索山脈,包括今格魯吉亞和俄羅斯轄下之北高加索地區。
早在上古時代本地區便已出現科爾基斯Colchis,伊比里亞Iberia兩個政權.其後分別為強鄰羅馬和新波斯所滅。
中古時代初期在原伊比里亞的轄區先後出現拉茲Laz、卡赫蒂Kakheti、卡特利Kartli、阿布哈茲Abkhazia等政權,並在1008年統一為格魯吉亞王國。
此後格魯吉亞屢經分合,曾先後出現伊梅列季亞Imereti、卡特利、阿布哈茲、卡赫蒂、古里亞Guria、明格列里亞Mingrelia等分立政權,
至18世紀卡赫蒂與卡特利重新統一為格魯吉亞,並統治今格魯吉亞大部分地區。
在19世紀俄羅斯侵入高加索地區,征服格魯吉亞和北高加索地區(註)。
俄羅斯革命後格魯吉亞曾一度建立獨立國家,並與南高加索地區其餘兩國(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度合併為外高加索 Transcaucasus,其後被併歸蘇聯。
蘇聯解體後格魯吉亞恢復獨立,此後本地區民族主義抬頭,阿布哈茲、車臣和達吉斯坦等地先後出現獨立運動,並建立獨立政權。
註:北高加索地區是指黑海與裡海之間、高加索山脈以北的一段狹長山區地帶。
該地區民族成分複雜,在古代未曾出現強大政權,僅在19世紀短暫存在過一個達吉斯坦Dagestan教長國,而周圍的強國亦難以將勢力擴張至本地區。
及至19世紀,俄羅斯始發動高加索戰爭,把本地區納入其版圖。
今天本地區屬俄羅斯版圖,存在若干個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包括阿迪格Adygea、卡拉恰伊-切爾克斯Karachay-Cherkassia、卡巴爾達-巴爾卡爾 Kabardino-Balkaria、北奧塞梯-阿蘭North Ossetia-Alania、印古什Ingushetia、車臣Checnya和達吉斯坦。
阿塞拜疆位於西亞高加索地區東南部,包括今阿塞拜疆共和國(北阿塞拜疆)和伊朗轄下之南阿塞拜疆地區。
在上古時代,阿塞拜疆南、北部便分別出現阿特羅巴特那Atropatene,阿爾巴尼亞Albania兩王國,其後分別為新波斯和阿拉伯所滅。
伊朗早於前26世紀便出現古國伊蘭Elam。
繼伊蘭之後,伊朗先後出現米底Media,波斯 Persia(阿赫門尼斯Achaemenes王朝),帕提亞Parthia,新波斯New Persia(原稱帕西斯Persis)(薩珊 Sasan王朝)等中央王朝。
古代波斯帝國 (Ancient Persian Empire) (550 ~ 330 B.C.)
約西元前11世紀,一群說著印歐語言的遊牧族開始自中亞遷徙進入伊朗,其中三支部落可辨識,分別是賽西亞人Scythians、米堤亞人Medes (瑪代人)、和波斯人Persians。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建者為阿契美尼斯,當時整個波斯地區還是在米堤亞王國的統治之下,波斯只是米底亞的一支Anshan地方的小部落。
泰斯帕斯繼任王位﹐帶領阿契美尼德脫離米堤亞王國的統治。
泰斯帕斯死後將土地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塞魯士一世 阿里亞拉姆尼斯。 他們死後將王位分別傳給他們的兒子:岡比西斯一世 阿爾沙米斯
當古列率領大軍轉戰各地時,瑪代人大利烏領兵攻克巴比倫首都,故他就成了第一位王(538-536)
536 BC 古列平定了全部殘餘勢力,回京登基作波斯王
536-529 BC536 BC 下詔准許猶大人返耶路撒冷建聖殿
亞達薛西(529-522)他受猶大人敵人的上本控告,失察下令停止建殿)
大利烏一世(521-485)他考察記錄,找到古列王下詔的記載,准許繼續建殿)
亞哈隨魯(485-465) 他娶以斯帖作王后,重用末底改,善待猶大人)
BC 559﹐居魯士二世繼承岡比西斯一世的王位並在其後承襲了亞薛米斯的王位﹐重新聯合阿契美尼德王國。
BC 550,居魯士二世(Cyrus the Great, 599-529)滅米堤亞;向外擴張,建立波斯帝國阿契美尼Achaemenid王朝。
546,滅呂底亞王國,次第征服各希臘城邦
BC 539,滅新巴比倫王國
BC 529 陣歿
他的同祖父同名的儿子殘暴的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 BC 529-522)即位,成了波斯皇帝
BC 525 征服埃及,留駐埃及到公元前522年。 得知有人奪取王位,倉卒趕回伊朗,誤傷自己身亡
總指揮大流士(阿爾沙米斯的孫兒)率軍急回伊朗,即王位,是為大流士一世(Darius the Great, 522 - 486 BC)
大流士一世 490 BC 派米底人達提斯入侵希臘,但在馬拉松一役戰敗
其子薛西斯一世 (Xerxes 486-465 被謀殺) 征希再敗
阿爾塔薛西斯一世(464∼425在位) (為薛西斯二世謀殺)
亞達薛西一世 (465-425) 下詔准許修建耶路撒冷城
薛西斯二世 (425-424在位) (殘暴, 在位短暫, 被妃嬪之子殺死
亞哈隨魯二世 (424 BC)
大利烏二世 (423-403) (423-405)
亞達薛西二世 (405-358) 策動希臘和馬其頓的戰爭
亞達薛西三世 (358-338)359 BC 登基。 後與希臘鬧翻
亞撒斯 (338-335)
大利烏三世 (337-330) (公綿羊)(335-331)
331 BC 敗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 (公山羊)
330 BC 都城"波斯波利斯"陷落,帝國滅亡。大流士三世被部下所殺